艾团,艾壮,金艾绒团,高品陈年大艾柱,艾坨,锥形灸,锥形艾壮,随身灸火龙灸必要艾团
【规格】:25*35mm
【重量】:300±5克
【包装】:盒装,每盒140团
【 装箱】:每箱12盒
【适用】:随身灸、火龙罐,直接隔姜或蒜灸。

艾灸的方法:
1.间接灸 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,进行施灸的方法。如生姜间隔灸、隔盐灸等。
(1)隔姜灸 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-3厘米、厚约0.2-0.3厘米的薄片,中间以针刺数孔,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,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。当艾住燃尽,再易炷施灸。灸完所规定的壮数,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。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、腹痛、腹泻及风寒痹痛等
(2)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,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、厚约0.8厘米的附子饼,中间以针刺数孔,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,上面再放艾炷施灸,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。多用灸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、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。
(3)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,切成厚0.2-0.3公分的薄片,中间以针刺数孔,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,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,点燃施灸。待艾炷燃尽,易炷再灸,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。此法多用于灸疗瘰疬,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。
(4)隔盐灸 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,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,上置大艾炷施灸。图149。多用于灸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,中风脱证等。

2、直接灸 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,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。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,愈后留有瘢痕者,称为瘢痕灸。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,不留瘢痕者,称为无瘢痕灸。
(1).无瘢痕灸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,以使艾炷便于粘附,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,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,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,即可易炷再灸。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,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,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,然后继续易位再灸,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。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。因其皮肤无灼伤,故灸后不化脓,不留瘢痕。一般虚寒性疾患,均可此法。
(2)瘢痕灸 又名化脓灸: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,涂以少量的大蒜汁,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,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,用火点燃艾炷施灸。每壮艾炷必要燃尽,除去灰烬后,方可继续易住再灸,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。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,因此可产生剧痛,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,借以缓解疼痛。在正常情况下,灸后1周左右,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,5-6周左右,灸疮自行痊愈,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。临床上常用于灸疗哮喘、肺结核、瘰疬等慢性疾病。

注意事项:
1,大醉 大怒 大惊 大恐 过劳 过饱情形下不宜问灸。
2,皮肤过敏者,对中药过敏者禁用哦。
3,请亲们注意操作方法哦,以免烫伤,孕妇施灸遵医嘱。
如果您天天电脑腰,现在每周艾灸几次,效果很好的,我用的是艾柱,随身灸,或火龙罐.

以下是配合使用的艾灸工具:艾灸施灸必要产品、以及操作方法:女性朋友更爱的艾灸方式,方便,简单易学,与工作,休闲同步进行!

温馨提示:姐姐妹妹们艾柱+随身灸或火龙罐配合艾草精油效果理佳!
(艾灸前先涂抹精油,外用适量,将艾炙油涂在穴位上或患处,反复揉擦至皮肤吸收,可用艾炙条进行薰灸20分钟)
高品艾草精油,艾叶精油-本品为纯中药制剂,无副作用,可放心使用,每天早中晚各一次,多用更佳,五天为一个周期,直至症状解除.http://ajtuan.net/team/46.html

艾灸,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精华。艾灸不仅能灸疗疾病而且在古代就是用来养生和保健的。
宣传艾灸造福人类!艾灸团:http://ajtuan.net/多年来致力于研究艾灸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,推出了适合现代人养生的一系列艾灸养生项目,顾客反应效果很好,对调理亚健康效果显着。
宋窦材《扁鹊心书》"人至晚年阳气衰,故手足不能温,下元虚惫,动作艰难,盖人有一息气在,则不死,气者阳所生也。故阳气尽则心死。
人于无病时,常灸关元、气海、命关、中脘......虽未得长生,亦可保百年寿矣"。
中医的阴阳理论:人体阴阳平衡,则身体就能保持健康,而阴阳失衡,人就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疾病。
a、艾灸可以调节人体阴阳,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,从而起到养生保健作用,对于阴阳失衡的病患者,艾灸可以使其失衡之阴阳重新恢复平衡;从中医的气血理论来看,气是人的生命之源,血为人的基本物资,气血充足,气机条达,人的生命机能才能正常。
b、艾灸可以补气、养血,还可以疏理气机,并且能升提中气,使气血调和,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;依据中医的经络理论,人体经络是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,经络通畅,则利于气血运行、营养物质之输布。
中医理论认为: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。意思是说人的免疫功能正常,则抵抗力强,疾病便不易产生。
a、艾灸通过对大椎、足三里、气海、关元等穴位施灸,可以培扶人的正气,增强人防病治病的能力。
b、灸法养生,不但简便易行,为人们所喜爱,更主要的是效果卓着。《内经》"灸则强食生肉";"阴阳皆虚,火自当之"."陷下则灸之"。唐孙思邈《千金要方》"宦游吴蜀,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,勿令疮瘥,瘴疠温疟毒不能着"。
中医认为,艾灸不同的穴位和部位可以产生不同的养生作用。无论是调节阴阳、调和气血,还是温通经络,扶正祛邪,都可以帮助人体保持机能的正常,起到保健养生防病治病的作用。